今年年底將至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近來表現強勁,頻頻挺升,與年中的疲軟走勢大不相同。這究竟是外匯 市場供需因素所使然,還是中共政府當局有意促成的匯率「年終行情」,值得海內外金融圈深入研究,以作估測明年人民幣匯率行情變化之參據。
為何要提起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「年終行情」呢?因為該匯率在今年年末若不來一波較明顯的升值,則今年年底的「收盤」行情,很有可能和去年底的收盤價打平,甚至還要更低,而成為2005年「721匯率改革」以來,人民幣首度無法升值的年份。
這樣的匯率表現,一般認為,它不但脫離了今年大陸總體經濟仍然較快增長的現實,也將減損人民幣對外的「魅力」,而不利於「人民幣國際化」之推動。從這個角度看,若謂大陸金融當局刻意在年底促成一波升值行情,以避免上述現象發生,應該是合理的推測,具有一定的可能性。
回顧去年年底的人民幣匯率收盤價,以每日公布的「中間價」而言,乃是6.3009元(兌1美元)。今年年初以來,人民幣並未升值上去,每日中間價頂多總是貼近6.30元,甚至7、8月間有一波貶值,中間價一度貶到迫近6.35元的水平。後來有所回升,但也只升回6.30元的附近。
此一匯率偏軟的情況,終於在11月份出現了顯著的改變。譬如,11月12日正好是「中共十八大」會期的第5天,當天上午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,一舉升破6.30元關口,創下6.2920元的新紀錄。而且,直到11月底(乃至12月初),該中間價都未再回貶至6.30元。除此之外,11月份大陸外匯市場上的「銀行間交易」,人民幣匯價表現更強,大部份交易日都出現「漲停板」價位,也就是銀行間成交價的匯率升幅,達到當天公布中間價的1%,因而到11月底,銀行間交易收盤價已相當接近6.20元關口,其堪當官方公布之「中間價」的領先指標,亦即官方會據此進一步調升人民幣的中間價。
由此看來,今年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收盤行情將如何,就很耐人尋味。若是它升上6.20元,甚至6.10元關口,那就有可能是主管當局刻意促成「年終升值行情」,因為大陸今年出口貿易增長率並未能達到10%的預設目標,加上美國QE3(量化寬鬆)政策的「熱錢東流」效應未如想像中的大,而人民幣仍能持續升值,這有可能是大陸金融當局刻意維護「人民幣持續堅挺」政策所致。如是這樣,則各方推估明年人民幣匯率走勢時,應考量到當局積極護盤的態度,據而「從寬估量」明年人民幣可能的升幅。
反之,若今年11月的人民幣升勢,到12月反轉為貶勢,使年底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收盤行情,出現和去年底收盤價齊平的6.30元,甚或更貶低的6.35元,那就表示大陸當局的匯率政策,很可能已大步邁向市場化,而以市場上的外匯供需及國際貨幣行情變化,作為匯價調整的主要依據,並不會一味維護人民幣的堅挺。也就是說,大陸當局可能已採實事求是態度,讓人民幣匯率儘量「隨行就市」浮動。如此則各方對明年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預測,最好多一點彈性,切莫一口咬定它一定會升值,也應該預留一些「看貶」的空間。
無論如何,我們也要給大陸金融當局提一個建議,就是在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考量因素方面,應該「多一些市場成分,少一些政策性引導成分」。雖然大陸當局目前已在這樣做,但速度可以加快。因為,高度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變動模式,最能有效調節經濟資源的國內外流通,而甚有益於當前大陸「調整經濟結構」政策的落實,並將提振海內外投資人對大陸經濟的信心。
換言之,人民幣匯率的充分市場化,理當比人民幣匯率的「刻意升值」,更能引來海內外對大陸經濟發展的信心,也更能為人民幣的國際化「保駕護航」。由此來看,坊間流傳的「人民幣一定要持續升值,才能實現人民幣國際化」說法,這種論調其實不一定站得住腳。
(2012-1208 工商時報-社論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