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

對外招商引資的新思維

  英國「經濟學人智庫」(EIU)近日發表關於台灣外人直接投資(FDI)的報告,指出馬政府雖然宣示了吸引外資的方案,但卻與台灣的發展利基、產業結構現代化的目標相左,不是對台灣長期發展的有利策略,「錯誤的政策手段恐無法達成吸引更多外資流入的目標 」。對於這份如此負面的批評,政府似乎完全「無感」,迄今仍無令人「有感」的回應,令人遺憾。

  經濟學人智庫的批評,應該是看到台灣對服務業外資仍然有其限制,但不循此路徑開放以吸引更具效能的外資,卻在吸引台商回流方案中,提供各種優惠及更高的外勞進用比率;加上「自由經濟示範區」也將提高外勞上限,將造成經濟生產更為「勞力密集」,和馬總統國慶演說時提出要「改造產業結構、掃除投資障礙」的目標背道而馳。

  在政府的邏輯下,只要限制這些新投資的外勞在40%以內,就會敦促其僱用本勞到60%以上,台灣的就業和薪資就會上升。這種教科書上的邏輯在實務上是否能夠實現,其實仍待檢驗,例如在設廠一段時間後開始辭退本勞,或設定低薪讓本勞根本無人應徵,或將舊廠關閉再設新廠,都可能讓就業和薪資無法增加。不知政府是否有權力、有能力甚至意願隨時偵測,對違規者處分、矯正或令其關廠?

  此外,這些在台灣經濟困難時一走了之,現在因環境丕變,又因各種優惠被吸引回流的企業,政府是如此地呵護有加;看在長久以來堅守崗位、為台灣咬牙苦撐的企業眼中,又是做何感想?若回流的台商真具有政府要求的條件,例如自有品牌、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等,則應該更具競爭優勢,不必額外提供優惠才對。只要有特殊優惠,就會有僧多粥少的問題;但拿來獎勵這些出走者,目的似乎只想讓投資額數據來創造「績效」應付高層及社會,符合公平正義嗎?

  今年外來投資還是不會太好看:1月到10月核准金額43億美元,全年不容易超過去年的50億美元。財經官員們吸引外資還是套用那些老梗:在國內或到國外辦個「招商說明會」,套用人情找些外商充場面;大把資源拿去國外找外商簽幾份「投資意向書」,有些投資案還是國內企業轉回來的,交差性質多過實質意義,如此這般吸引到的外資還是令人難堪;官員們年終獎金照拿一個半月,該負責的官員還是穩如泰山,在這種情況下,誰又會認真、誰願意打拚?

  國際大導演李安拍攝「少年Pi的奇幻漂流」,為台中市打造的「全球最大造浪池」,吸引的未來商機和潛在投資機會,足以讓負責外資的官員們獲得一些啟發:抓到關鍵廠商來台,可以吸引進一步的相關投資,而這是需要做足功課的。更有系統的招商方法,是好好研究各國剛剛上市,條件良好但還沒有到亞洲來的企業,分門別類提出台灣優勢來進行密集的遊說,「時機」和「誠意」應可打動許多開始要國際化的企業才是。經濟部和外貿協會駐外單位不少,台灣近年國際評比的成績優異,加上「實質薪資14年未漲」的優勢,分別委以重任並列入考績,應該會有顯著的績效。

  1970年代初期,希捷(Seagate)在矽谷設立,擁有專利想要到亞洲設點時,立刻被新加坡的官員獲知,李光耀總理親自出馬到矽谷,誠意地提出所有配套措施,將希捷引入星國;此後台灣硬碟機廠就全部被它打趴,並在全盛時期為星國創造2萬個工作機會。中國大陸這麼多大型企業,我方也已經大量鬆綁,入台投資的數量還是如此這般,負責的單位應該放棄「守株待兔」,改採「鎖定出擊」的策略來對國人交代了。

(2012-1205 經濟日報-社論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