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

振興股市方案能讓國人「有感」?

台股在11月22日當天雖以小漲17點做收,但成交量僅458億元,創今年5月底以來單日次低量,行政院長陳冲乃於次日宣佈成立「振興股市專案小組」,由政務委員管中閔領軍,預訂年底前提出振興股市方案;財政部長張盛和也表示7,000點以下是進場好時機,月均量若低於500億元,國安基金即可進場。在一連串政策作多的氣氛下,台股連續十天上漲,成交量也顯著放大。

 其實若要股市價量齊漲,短期內只要讓投資人知道政府絕對挺股市就夠了。投資人都知道,行政院承諾  三個月達成「有感施政」即將到期,而最能讓人「有感」的非股市行情莫屬。日前在股市成交量低迷之際,行政院統計今年以來至12月初的各國股市成交量,宣稱上海、香港等多地股市成交量均大幅萎縮,甚至有超過30%以上者,而我國僅萎縮25%,亦即「眾人皆差我還好」。然而,這種比較式的說法,沒人理睬。如果12月底以前股市仍然冷冷、清清、淒淒、慘慘、戚戚,則800萬股民的不滿,足以讓行政院「有感施政」承諾跳票。

  既然月底要驗收「有感施政」成果,不論有無「振興股市方案」,這段時間股價會漲、成交量會放大,乃成為全民共識。投資人會一起來搭便車,三大法人的操盤手更要賺這個機會財。尤其是外資法人自11月22日起,連續10日買超合計超過700億元以上。有趣的是,12月5日成交量雖然高達1,012億元,三大法人買進及賣出合計只有510億元,其餘的500億元是誰買的?會是散戶嗎?當然不可能,這些「柴火」,媒體推測是來自政府基金和公營銀行。

  另一個奇特的現象是,融券張數持續攀升至83.6萬張,表示市場上有些投資人對於「非理性繁榮」不認同,認為堆砌出來的股價與成交量是不可靠的。外資賺飽之後,隨時可能獲利了結,讓泡沫破滅。然而,更多的投資人站在多方,認為這場多空大戰,政府做多一定會堅持到底,即使外資抽腿,政府基金與公營行庫必定持續「護主」,因而判斷會有一波軋空行情,空頭被迫回補,將使股價如脫韁之馬,持續狂奔。

  依照市場的這個邏輯,「振興股市方案」根本沒有提出的必要。即使不照前述邏輯,我們也不認為政府有採行「振興股市方案」的需要,理由如下:第一,在這波「股市連十紅」之前,行政院已經認為台灣股市成交量是「眾人皆差我還好」,既然如此,何來「振興股市」之必要?因此行政院成立「振興股市專案小組」,豈不「言不由衷」或「多此一舉」。

  其次,截至目前為止,媒體報導的「振興股市方案」規劃內容大致是「一要、二不定、三不要」,對振興股市實益有限。跨部會已有共識,要放入振興股市方案的一項議題,是權證避險交易的證交稅稅率可望由千分之三降為千分之一,降稅期程為3年。財政部之所以首肯,是因為券商公會估計,調降此項證交稅率後,交易量可成長3倍,避險需求提升2.5倍,因而此部分之證交稅將淨增加新台幣5億元,同時券商營所稅將增加4億元。

  至於兩項不確定會出現在振興股市方案的議題,一是開放當沖與否?券商方面希望完全開放,或至少先開放「先買後賣」。主管機關則擔心全面開放會導致投機而不是避險,致使股市波動幅度及周轉率增大;若只開放先買後賣,則可能出現先拉後砍的殺尾盤現象。至於另一不確定的議題是開放中小型股平盤下放空與否?目前平盤下可放空的股票僅台灣50、中型100的成分股等150檔,並不包含中小型個股。鑑於中小型股籌碼原本就稀少,平盤下放空更容易造成股市的不安定,因此主管機關傾向暫不開放。

  另外三項比較明確不會出現在振興股市方案的共識是:「不碰證所稅」、「不碰證交稅」,「不以基金護盤為振興股市措施手段」。有人戲稱第三點是可做不可說,當然不會放進方案中。這「三不」都是高敏感議題,因此得到不放入振興股市方案的共識。綜言之,如果前述媒體報導的「振興股市方案」內容屬實,則除了降低權證避險交易的證交稅能端得上檯面外,其餘兩項不確定的議題都只增加股市的投機性質,怎能稱上「振興」股市?

  更進一步言,幾乎所有的貨幣銀行學教科書都明確指出,股市短期受心理面影響,長期則看基本面。基本面端視總體經濟、產業經濟、廠商經營的榮枯,這都不是「振興股市方案」所能做到的。短期心理面影響股市,於最近的股價「連十紅」充分表現,同時也顯示在融券張數的持續增加。未來多空難免一戰,如果軋空成功,則不需振興股市方案也讓施政有感;如果空方勝利,則有振興股市方案也無濟於事。既然如此,與其讓金管會勞師動眾,不如責成經建會與經濟部把經濟基本面搞好,這才是「振興股市」的務本之道。

(2012-1207 工商時報-社論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